好房网

网站首页 教育 > 正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作思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作背景)

2022-05-28 06:04:07 教育 来源:
导读 最近这段时间大家应该是对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作背景方面的消息比较关注的,那么今天小编也是收集了一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作背景方面的消

最近这段时间大家应该是对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作背景方面的消息比较关注的,那么今天小编也是收集了一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作背景方面的消息来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会喜欢哦。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写作背景:

这首诗为杜甫在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八月在成都草堂所作。这一年正是唐九节度使围攻相州大败后的第二年,战争还在各地继续进行着,人民流离失所。杜甫在经历了十年悲辛潦倒的长安生活后,又经历了五六年“安史之乱”的颠沛流离生活。

公元760年(乾元三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公元761年(上元二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诗人杜甫的重要作品,也是历代传颂的名篇。

原文: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译文:

八月深秋,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飘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水塘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作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止不住,只好回来,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变得漆黑如墨,天色灰蒙蒙的,渐渐暗下来。棉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整个屋子都没有干地方,但雨还是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下个不停。自从安史之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就算)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注释:

1、秋高:秋深。

2、怒号(háo):大声吼叫。

3、三重(chóng)茅:几层茅草。三,泛指多。

4、挂罥(juàn):挂着,挂住。罥,挂。长(cháng):高。

5、塘坳(ào):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塘,一作”堂“。坳,水边低地。

6、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忍能,忍心如此。对面,当面。为,做。

7、入竹去:进入竹林。

8、呼不得:喝止不住。

9、俄顷(qǐng):不久,一会儿,顷刻之间。

10、秋天漠漠向昏黑:指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

11、布衾(qīn):布质的被子。衾,被子。

12、娇儿恶卧踏里裂: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坏了。恶卧,睡相不好。裂,使动用法,使……裂。

13、床头屋漏无干处:整个房子都没有干的地方了。屋漏,根据《辞源》释义,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开天窗,阳光便从此处照射进来。床头屋漏,泛指整个屋子。

14、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雨脚,雨点。

15、丧(sāng)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16、沾湿:潮湿不干。

17、何由彻:如何才能挨到天亮。彻,彻晓。

18、安得:如何能得到。

19、广厦(shà):宽敞的大屋。

20、大庇(bì):全部遮盖、掩护起来。庇,遮盖,掩护。

21、寒士:此处泛指贫寒的士人们,包括广大穷苦人民在内。

22、俱:都。

23、欢颜:喜笑颜开。

24、呜呼:书面感叹词,表示叹息,相当于“唉”。

25、突兀(wù):高耸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广厦。

26、见(xiàn):通“现”,出现。

27、庐:茅屋。亦:一作“意”。足:值得。

赏析:

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句式长短不齐,韵脚多次转换,给人一种参差错落、曲折跌宕的感觉,有助于表现坎坷生活和悲凉郁塞的心情。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抽象地抒情达意,而是寓情意于客观描写之中。我们读这几句诗,分明看见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 了起来,吹过江去,而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也不能不激起我们心灵上的共鸣。

第二节五句。这是前一节的发展,也是对前一节的补充。当他自己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的时候,分明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状况。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全诗的结尾。

第四节结尾,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而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声音宏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

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激动读者的心灵,并发生过积极的作用。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版权说明: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