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房网

网站首页 教育 > 正文

缘木求鱼的故事概括(缘木求鱼的故事及寓意)

2022-05-28 06:03:01 教育 来源:
导读 最近这段时间大家应该是对于缘木求鱼的故事及寓意方面的消息比较关注的,那么今天小编也是收集了一些缘木求鱼的故事及寓意方面的消息来分享

最近这段时间大家应该是对于缘木求鱼的故事及寓意方面的消息比较关注的,那么今天小编也是收集了一些缘木求鱼的故事及寓意方面的消息来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会喜欢哦。

《缘木求鱼》的故事:

有一天,孟子来王宫里拜见齐宣王。寒暄数句后,孟子问齐宣王:“大王,您心中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呢?”

齐宣王只是笑了笑,没说什么。孟子恍然大悟地感叹了一下,接着说:“是因为甜美的食物不够吃吗?还是因为轻而暖的衣服不够穿?或者是因为美艳的女人不够看?是因为美妙的音乐不够听?还是因为阿谀奉承的臣子不够使唤?这些,我想您身边的人都会尽力满足您的,难道您就真的为了这些?”

齐宣王连忙辩解:“不是的,大夫误会了。”

孟子说:“那么,您最大的愿望就很清楚了。您想扩大国家的疆土,让秦国、楚国那样的大国都向您称臣,给您供奉,您自己做天下的盟主,并统领四方。”

眼看自己的心思被孟子看穿了,齐宣王只好默认。可孟子却看了齐宣王一眼,用嘲笑的语调说:“如果您心怀这样远大的梦想,就以您如今的所作所为去衡量,若想实现那个理想,就好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

齐宣王一听,羞臊得脸顿时红了。

寓意:

战国时期的孟子用“缘木求鱼”的故事来说服齐宣王停止武力,推行仁政。人们做任何事情,一定先要确定正确的目标,然后朝着正确的目标,努力追求,直到成功。如果背道而驰,南辕北辙,愈行愈远,是永远达不到目标。

《缘木求鱼》的故事最早出自于战国·孟轲《孟子·梁惠王上》。

原文:

(孟子)曰:“王之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译文:

孟子说:“大王的最大愿望是什么呢?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齐宣王笑了笑,却不说话。孟子便说:“是为了肥美的食物不够吃吗?是为了轻暖的衣服不够穿吗?还是为了艳丽的色彩不够看呢?是为了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吗?还是为了身边伺候的人不够使唤呢?这些,您手下的大臣都能够尽量给您提供,难道您还真是为了这些吗?”

宣王说:“不,我不是为了这些。”

孟子说:“那么,您的最大愿望便可以知道了,您是想要扩张国土,使秦、楚这些大国都来朝贡您,自己做天下的盟主,安抚四方落后的民族。不过,以您现在的做法来实现您现在的愿望,就好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

注释:

1、采色:即彩色。

2、便嬖:君王左右被宠爱的人。

3、辟:开辟。

4、朝:使动用法,使……来朝。

5、莅:临。

6、若:人称代词,你。

7、殆:副词,表示不肯定,有“大概”、“儿乎”、“可能”等多种含义。

8、皱:国名,就是当时的邾国,国土很少,首都在今山东皱县东南的邾城。

9、楚:即楚国,春秋和战国时期都是大国。

10、盍:“何不”的合音字,为什么不。

11、涂:同“途”。

12、愬:通“诉”,控告。

后人据此概括出成语“缘木求鱼”:

拼音:yuán mù qiú yú。

释义:原义是爬上树去找鱼;比喻行事的方向、方法不对,必将劳而无功。

成语结构:连动式。

感情色彩:贬义词。

用法:

1、作谓语:

例句:学习上搞缘木求鱼那一套是行不通的。

分析:“缘木求鱼”在句子中作谓语,修饰主语“学习”,意思是指学习的方法和方向不对的话,是学不好的。

2、作宾语:

例句:你这样做就是在缘木求鱼。

分析:“缘木求鱼”在句子中作宾语,表示做法是缘木求鱼,意思是做法不对,最后会没有收获。

近义词:

1、刻舟求剑: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变通的人。

2、水中捞月:意为到水中去捞月亮,借以比喻徒劳而无功。

3、竹篮打水:意思是比喻白费力气,没有效果,劳而无功。

反义词:

1、探囊取物:原义是伸手进入囊袋中拿取物品;比喻办成事情轻而易举。

2、瓮中捉鳖:意思是从大坛子里捉王八。比喻想要捕捉的对象已在掌握之中。形容手到擒来,轻易而有把握。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版权说明: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